欧洲风情街入选“国字号”夜间文旅打卡地!
欧洲风情街入选“国字号”夜间文旅打卡地! 时间:2025-04-05 09:20:43
上述的非法行为继续增加,还没有达到库兹涅茨曲线下降的阶段。
好在哪里呢?第一,就业压力轻,那时候大量国有部门职工下岗,而且农村剩余劳动力蜂拥进城寻找出口。当时的讨论非常多,因为通缩的治理比通胀的治理要难。
调结构经济不能脱轨《社会观察》:克强经济学在6月底成为一个流行词汇,你发表文章认为克强经济学不是通缩经济学而是结构经济学。结果,这些预测并不准。在西方,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就可以断言这就是危机,或者危机已经到来。面对银行间资金面吃紧,央行起初并未出手放水,这一举动,迅速被英国巴克莱银行总结成不刺激、去杠杆、调结构的克强经济学,并且预言,克强经济学可能短期内使中国经济某月增幅出现3%的低点,出现临时硬着陆。【《社会观察》 记者高艳平】6月底,钱荒袭来,海内外关于中国面临危机的声音再次响起。
实际情况是,经济还要保持一定的增速,在增长过程中,不断调整结构。现在的经济增速为什么下降?因为我们正处在两种增长模式转化的过渡时期,属于摩擦性的经济增幅下滑。像奥巴马总统的赤字委员会联席主席阿兰·辛普森(Alan Simpson)和埃尔斯肯·鲍尔斯(Erskine Bowles)那样的人物,在赤字高企的时期对公众做了不少煽动赤字恐慌的事情。
翻译:马骢 进入专题: 赤字 。于是我们提问道,自2010年1月以来,赤字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因此,即使预算领域的现实情况已完全改变,赤字飙升的说法还深入人心,也就不奇怪了。那么我们该做些什么?我想,只能坚持为真相鸣锣呐喊,希望它能打破谎言和无知
这方面,我还有个切身经历的事例:我的一位生意上的朋友在美国参与创办了一家电动汽车企业,本来做得顺风顺水。另一方面,中国法律本来模糊,法与非法也不完全取决于企业家个人的行为。
所以,柳传志先生主张的明哲保身,完全可以理解。哪有什么该不该一说?不过仔细推敲,结论未必这么直白而显然。一方面企业家自己未必有足够准备,早年发家史更难说百无瑕疵。预防措施就是:企业家并不必要在商言商,完全可以在商言政,但你要把在商和言政这两个角色区分开。
克林顿竞选总统后,其早年创办的一个小小律师所的几万美元业务被人查了个底朝天。而再深究,又多溯源于企业家错误地把自己的业务专长,混同于政治专长。中国绝大多数企业家议政,目前还处在这个层次上。如果你做不到在谈论政治时竭力脱离开自己的商业利益背景,那你还不如不谈政治。
作者吴向宏现为某跨境投资顾问公司创始合伙人。成功的企业家在社会上不乏众多崇拜和追随者,其公开发表政治言论可能引起较大社会影响。
在中国的现今政治氛围下,真正有野心从政的企业家其实极为罕见,然而不幸的是,中国当局对从政的定义比较宽泛。其实,这种议政方式恰恰包涵着极大的利益冲突的道德风险,因为你无法保障中立,无法洗清自己明为国家利益代言,实为本公司牟利的嫌疑。
几年前,王石先生汶川地震时发表过建议我司员工捐款不要超过10元的意见,也属于这种把公司内部指针曝光到公共话域的例子,同样招致了强烈的舆论批评。其严厉程度,没有亲身经历过是难以想像的。自然,这场选战吸引了对手政治势力的强大攻击火力,McAuliffe的生涯被一寸寸翻出来过,包括我那位生意伙伴与他合作创办的电动汽车公司,也被穷追猛打,遭到多方调查。如果企业家抱有政治雄心,直接投身政治运动,那更要抱有将自己的商业事业摆到聚光灯下供人审视的心理准备。即使发达的民主自由国家,也经常有企业家因为多嘴议政,而带来麻烦的案例。曾任颐和资产管理集团CEO、思科公司大中华区副总裁等职务。
既然是公共事务,则包括企业家在内,人人得而公开谈论之。如果不幸落到这个口径,那么恭喜你,你就很可能会和西方那些真正的企业家政客们享受一样的待遇了。
大家都知道,公众人物往往比普通人较少自由,其中也包括言论自由。但中国的情况却远非如此。
今年初,公司大股东和前任董事长Terry McAuliffe(美国民主党前任党主席)突然重返政坛,参选佛吉尼亚州州长。今年初,美国上市公司棒约翰的创始人兼CEO约翰?施纳德(John Schnatter),在批评奥巴马的医保政策时,说出了奥巴马政策若通过,我们的分店将可能消减员工上班时间,以避免给他们提供医保之类的话,而激起舆论大哗,自己公司内部员工也军心动摇。
否则,一谈就容易惹祸。对手的盘查也多半是雷声大雨点小的戏码,意在影响选情,绝没有真把你往死里整的意图。政治就是公共事务的总和。因为任何人,不论他是企业家,还是工人、农民、白领阶层甚至在校学生,谈论政治,包括公开地谈论政治,都是天赋的权利。
第二类风险,就是企业家直接从政,而招来对方政治势力对其商业事业的攻击。比如某甲是做房地产的,他就觉得自己谈政治也要紧扣房地产话题。
其实,施纳德说的都是大实话。只不过公司内部政策,类似家事,若像他这样公开到政策辩论场合,势必左右难以两全,不管怎么说都容易留下话柄。
表面上看,这个话题本无讨论的必要。你的全部商业生涯,都可能被有关部门用铁齿梳理一遍。
但正因为如此,那些勇于站出来说话的企业家,也就更值得佩服。最近有几位知名的国内企业家开端了一场关于在商言商的讨论,说白了,其讨论主题就是企业家该不该公开谈论政治。在美国这样的透明政治文化中,有雄心参政的年轻企业家从早年起就会避开商业上的灰色地带,故日后从政时也很少留下把柄,绝不可能留下商业上的把柄而影响其政治生涯。这并不是在中国才如此。
同一句话,在普通人只是一种个人的思想表达,在知名企业家口里说出来,后果就可能不一样。小布什总统期间,副总统切尼和石油企业的关系隔三差五就被政治对手拿来质疑敲打一番。
进入专题: 中国企业家 。你可能觉得自己并没有从政,只是张开嘴说了几句公道话,在有关部门眼里,却可能认为你明显有政治企图,甚至怀疑你和境外势力有往来。
因此,在中国这种体制下,企业家一旦被认为干预政治了,其冒的风险,其实比西方那些真正从政的企业家们还要凶险得多。涉事各方,柳传志也好,王石也好,他们都不是普通的企业家,而是具有公众人物身份的知名企业家。